一、我的初心——做有教育情怀的乡村教师
我叫岳明珠,1982年12月出生,2002年8月至2005年7月在临洮县上梁初级中学任教;2005年8月至2009年7月在临洮县太石镇巴下附设初中班学校任教;2009年8月至2012年7月在临洮县上营初级中学任教;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在临洮县云谷学校任教;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在临洮县卢湾希望小学任教;2016年8月至今在临洮县上营乡刘家下头小学任教。选择当老师,这和我的家庭环境有关,因为我的长辈中有好几位在从事教师职业,他们中有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甚至大学老师,所以长大后当老师,从小在我看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小到大在我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个崇高而令人尊敬的职业,而且只有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老师,所以我初中毕业后就去报考了我们市里当时最有名的陇西师范学校英语班。三年师范毕业后,我最好的朋友选择了去上大学继续深造,而当时年仅18岁的我却单纯的认为:就算念完大学,我们师范类的学生还是只能选择当老师,何必舍近求远呢?所以在他们去上大学的那年,十八岁的我被当地教育局分配到距离临洮县城的家四十三公里远的一所乡村中学担任英语教师,当时班上的学生甚至有比我年龄还大的……就这样,我在山里的学校一呆就是整整十六年,真是弹指一挥间啊。
曾经我也想过放弃乡村教师的工作,因为当时山区学校生活的简陋程度是无法想象的。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平时喝的水就是下雨天里山上淌下来的发黑的洪水,那些卷着枯枝烂叶的山洪水每到下雨时就把他们全都收集在水窖里,然后沉淀上一星期后就打出来食用。烧开后的水倒在透明的玻璃杯里看上去是土黄色的,我根本不敢张口去喝,可是在苦甲天下的定西农村除了喝水窖里储存的雨水还能喝什么?!住宿的条件也很让人泪崩,只有三四十年前学生们用过的废旧教室,从中间砌两道半高的墙隔成三小间,旧报纸糊的顶棚和墙壁,每天晚上无数的大老鼠一关灯后就在屋顶和墙角的电线上蹿下跳,每晚一到睡觉时就让人我心惊肉跳、头皮发麻……当时真的只想硬着头皮在乡村服务够三年就离开这里,永远不回农村当老师了!但也是因为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更加坚定了我留在乡村一直做老师的决心。因为山里的孩子比我更艰苦!当时初中里的绝大多孩子每周来学校上学需要步行四五个小时,星期天中午刚吃过午饭学生们就老早从家中出发赶往学校了,因为只有这时出发才可以赶上学校七点的晚自习。要是走的迟一点,天黑了还到不了学校。刚开始我很纳闷,学生们的家离学校那么远,为什么回趟家都还要把书包塞得鼓鼓囊囊?背着那么重的书包步行来上学不累吗?孩子们听我这么问,都笑了。原来他们每次来上学沉重的书包里装的并不是书和作业本,而是他们一星期的“口粮”,就是自家烙的像锅盖大小的圆饼,这种饼在我们当地叫它“馍馍”。冬天气温低,食物易存放,学生们从家带来的馍馍勉强能吃一个星期。而到了夏天,这种饼存放不了两天就会发霉不能食用。所以好多孩子一到星期三下午就请假回家取馍馍,第二天凌晨两三点从家出发摸着黑往学校走,早晨六点左右孩子们都会准时赶到学校上课。在学习上,山区孩子的求知欲连我这个大人都自叹不如。每天早晨一到五点半,学生们就会自觉的在操场边去背书,晚上十点多仍然在教室里演算习题,很多时候只有老师们去教室赶他们才愿意离开回宿舍休息。正是山里孩子这种奋发求学的拼搏劲儿,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我要是丢下这样的一群孩子走了,他们这一辈子也就毁了。所以我坚守了下来,成了一名整整16年还留在乡村工作的城里来的教师,也是我们师范英语班同届同学里唯一留在山区任教的老师(其他的同学都在临洮县城里大大小小的中小学任教)。十六年就这样过去了,回想这一路的点点滴滴,我发自心底觉得:在乡村当老师有着无限的自豪和骄傲。第一、越是在最基层的学校越能发挥我的创造性,乡村学校给了我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第二、在乡村当老师的越能体现教师的价值。一年我哪怕教好十个乡村孩子就能造福十个乡村家庭,十个幸福的乡村家庭就能影响一个村,十六年我这个“小女子”也影响了十几个这样的村庄啊!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而教育事业,是整个民族的希望。她深深地明白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她总是默默地告诉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愧于心,青春无悔!
多年来,英语这门学科由于农村学校师资匮乏,非常不受重视,所以开展起教学工作也非常困难。为了能让乡村孩子更好的学习英语,我想了好多办法:多次联系校领导把上课铃声调成英语字母歌、组织开展校园英语节活动、为孩子们买英文绘本……后来学校通过多方努力联上了互联网,开通了多媒体教室,我就每节课让孩子们听一些纯正的英文朗读。我本人也不敢懈怠,每天主动学习,经过近两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把我所带班的英语成绩从全县倒数上升到后来的全县前十名。我所带的学生们也从张不开嘴,不愿意学英语,到后来都爱上英语课,英语方面达到能听懂、敢交流的程度。2006年,我带着那些乡村孩子参加了临洮县首届初中生英语口语表演大赛,那些往日羞涩的乡村孩子第一次用流利的英语口语和诙谐幽默的表演打动了评委老师们,最终取得了全县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也给了我这个乡村老师莫大的鼓励。这就是从事乡村教学的幸福:幸福在课堂外的思考和课前的准备;幸福在课堂上孩子们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不因惧我怕我而学习英语;幸福在课堂上师生彼此的分享、交流和相互学习;幸福在看到他们成长的同时,也让自己学到了很多,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年轻的力量,也感受到了那颗不甘人后的自强自尊的心;更幸福在每天用最好的心情、最好的心态、最好的准备做更好的自己!
我对个人未来发展的期望有以下几点:1、希望有更多走出大山能在线下参加乡村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和培训的机会,能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遇见更好的自己的道路上收获更多,也能发出更多的正能量,影响更多的人!2、能有能力将核心素养的理念、方式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课上的像那些名师般娴熟自如、游刃有余,有能力实施更好的教育!3、自己能够用事实和更多的实践去证明:乡村教师完全也可以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引领者,从事乡村教育也完全大有可为!4、能和更多有爱的人一起传递爱、传递好的教育,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遇到人生中更好的老师!5、能够培养好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也能发展的更好,变成有情怀、有世界眼光的积极的人!
我的实践——做有教育智慧的乡村教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生命的激情燃烧,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传递知识并不算老师的强项,教师真正的强项是启发人的心智!”;“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这些都是我在乡村中小学从教多年来秉承的教育理念。我深深地挚爱着这些乡村孩子们,我喜欢把爱植进他们的心田,更喜欢为生活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的孩子们开启另一扇窗——带领孩子们走进“阅读和分享”的世界。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美丽的春风,让他们从分享中体味“向内而生的美丽。”作为不够专业的语文老师,很多好书我不但读给自己听,还常常推荐给我的学生们。我坚持每天早晨上课前把自己写的或从书中看到的美文读给孩子们听、把一些自己对于生活、学习的经验和感悟分享给孩子们,学生们如久旱逢雨的禾苗,如饥似渴地等待着我第二天的课前分享。后来,班上的孩子在我的影响下喜欢上了阅读,只要有点空闲时间,就会主动拿本书去读。并且孩子们也开始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主动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分享给老师和其他同学了。如今,我每天的“课前自主三分钟”成了学生们最期待的时刻。读书和分享不但丰富了乡村孩子的文学知识,更陶冶了他们的情操,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呀!班上原本有些孤僻、自私、虚伪的同学也一改往日的姿态,渐渐变得开朗、乐观、宽容了。这也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且教桃李笑春风”的喜悦。
“沟通,从心开始”。面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我率先在刘家下头小学建立起了第一个班级家校交流群。我坚持每天在群里通过照片、视频等方式向家长们直播孩子们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他们的爱却从未离开。这一举动既有效地融化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又让孩子们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得到了家长朋友的一致好评。于是,我又将这一经验介绍给学校的其他教师,困扰老师们很久的家校有效沟通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也为老师们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环境孕育希望,理念放飞未来”。作为老师,我深知墙面文化具有的德育价值,学生在会“说话”的墙壁边学习、活动,会不知不觉地接受着德育的教育。从调到刘家下头小学工作伊始,我就发现学校的文化氛围极度贫乏,所以在我精心设计后,我和学校的五位老师一起冒着炎炎烈日花费了大半学期的时间亲手绘制完成了全校所有的墙面,努力做到让每块墙壁都能“说话”、说有情怀的话。校园外的“校训墙”传递着我们“刘小人”秉承的育人理念;校门口的“梦想从这里起航”寄托着我们对于每一个孩子的人文关怀;操场边的醒目位置我们用“中华经典来塑造童年”;校墙边的绿化带我们用“科技引领未来”;教室边的每幅中国画都深情款款的表达着我们对于不同年级孩子别样的“教师寄语”;尤其是三块由外向内摆放的校训石上分别刻着的“净”“静”“谨”表达着我们对于校园环境、校园氛围、教师师德的不懈追求。同时,我创造性的为我校所有班级的孩子设计了每人独立的“成长记录袋”,里面随时可以增添孩子们小学六年来满意的画作、诗歌、日记……我想在孩子们毕业后替他们把记忆童年的“成长记录袋”一届一届的保存下来,等着他们二三十年后再来母校取走自己珍藏的“宝藏”,到那时我也能体会“桃李满天下”的自豪!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作为中队辅导员,我深知少先队活动既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载体,也是孩子们展示自我、放飞梦想的舞台。我更深知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每年,我都会为孩子们精心策划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活动,如“手语操”“太极功夫扇”等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尤其是为了营造“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促进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丰富课间操的人文内涵,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我自主创编、排演了一套“古诗韵律操”。我先精心为此套操配上动听的古诗词音乐,并结合小学生广播体操及舞蹈的动作,让学生们一边吟诵经典古诗词,一边做韵律操,让孩子们在“乐中学,学中乐”,目前孩子们已熟练运用背诵了40多首古诗。此项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乡村小规模学校课间操的内容,又让孩子们全面地去感悟、领略祖国古诗词文化的魅力与内涵,达到了“朗诵经典、文化健身、书香陶冶情操、运动强健体魄”的效果,深受乡村孩子们的喜欢。
引进公益课程资源,培育向上、向美、向善的乡村少年。乡村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启蒙,我们不能只是以简单的追求分数而教学,而是要给孩子们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要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学校开足开齐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五彩缤纷的童年学习生活从哪里来呢?就从我们村小无法开足开齐的音乐、美术、科学……等这些课程中来。但是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边远山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全校总共只有5位老师,每位老师身兼很多门课程。课程多、专业教师匮乏,怎样开好所有课程是很多农村小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2018年,我有幸结识了上海互加计划,它改变了我和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我精心为我校所有班级挑选了近10门网络公益课程,并把它们和我校常规的课程表相结合,设计出了适合我校的第一张网络融合大课表。之后,我率先带领我校的孩子们参与互加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直播课的学习,这不仅给乡村的孩子提供了免费的优质课程和系列活动,也让乡村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们通过参与网络直播课的学习,变得自信大方,活泼开朗。在我的影响和带动下,我校的其他老师也开始带着班里的孩子参与互加计划美丽乡村网络直播课。就这样一张大课表、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为村小多年没有解决的缺少课程、缺少教师、缺少资源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助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优质网络课程的共建共享,让偏远地区的学校也享有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学习变得更简单、更公平、更快乐!
因为懂得,所以选择。2014年由于我县教师结构调整,我主动申请去了条件相对艰苦、课程比初中更为繁重的上营乡中心小学(卢湾希望小学)任教。由于我曾经担任过12年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我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小学阶段的英语底子没有打好,所以到了初中阶段,英语成绩不理想,渐渐的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也由于英语成绩的影响,近一半学生失去了上高中的机会,从此辍学开始打工。有个别学生会选择去上职中,但由于基础学科的知识不够扎实,还是不能像读了高中的学生那样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打好英语基础。在卢湾希望小学任教的两年里我都主动要求去带三年级的启蒙英语,从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想尽各种办法让英语学习变得轻松、易学、有趣,尽量不让一个孩子的英语成绩在我手里掉队。我每天利用英语早读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英语幽默故事、朗诵英语儿歌,并且利用学校社团活动的时间指导学生们表演英语小话剧等等。这两年的教学成绩证明了我的努力是成功的。
2016年秋天,我离开了上营乡的中心小学来到了如今这所无论师资条件和硬件方面都更为艰苦的刘家下头小学任教,因为它是当时整个上营乡教学成绩排在最后的学校,我想通过我的努力改变它。我刚来就接手了刘家下头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我顺势利用搞班级文化建设的契机来增强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然后指导学生利用早自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自主管理,并指导他们怎样预习好新课、复习好旧课。而且利用时下最流行的微信群、家访、电话等方式主动和家长们及时沟通;利用家长座谈会指导家长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实施家庭教育等,调动起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通过半个学期的努力,班上的语文和英语两科的成绩排名就从全学区最后一名跃居到了前三名。我所带的班的孩子们在学风以及学习方法上有了巨大的转变后,我校其他年级的班风学风也跟着大有好转。早晨从学生们无所事事到现在的一进教室就书声琅琅;中午从整个校园打闹玩耍到现在各班安静的做作业等等,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变得越来越好了。我也和学校的老师们轮流每天精心为孩子们准备营养早餐。
在积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的同时,我也积极为学校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我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多方联系爱心人士为全校孩子们捐赠衣物、图书、文具等。在2018年寒假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马云公益平台上看到了“韩都衣舍”公益组织愿意为某几个省的孩子捐赠校服的公告,但是没有甘肃省的捐赠计划。我并没有因此灰心,抱着“试试总比放弃强”的心态主动联系了“韩都衣舍”,没想到我的努力竟然真的为孩子们申请到了全国仅有的几个“公益校服”捐赠活动中的一个名额,我非常非常的感动和激动!说实话,我校学生渴望有套校服的梦想已经多年了,但由于我校的规模太小,全校七个班的孩子加起来也仅仅六十多人,多次联系做校服的老板后,他们仍旧因为订单数量太少拒绝了我们。而这次却能得到免费捐赠的时尚校服,别说孩子们了,就连我们老师自己都感到由衷的高兴!而那些以前对学校工作总是各种借口不予支持的家长们也在我的感染下慢慢变得对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极力配合,尤其是在学校整修操场时家长们放下了农忙时节的自家农活,自发的为学校建设出工出力,三天时间就让曾经泥泞不堪的泥操场变成了平坦光洁的水泥面,学校花园也修葺一新……近几年来,就这样我先后链接了“韩都衣舍”公益组织为我校全体学生捐赠了“公益校服”,孩子们穿上校服精神了许多,学校面貌了得到了改善 ;链接“日慈公益基金会”为我校留守儿童申请了《积极情绪包》公益课程;链接“扬帆计划”参加乡村教师赋能计划;在马云公益平台上为孩子们申请“公益图书”“为爱上色”等活动;2018年秋季学期,我通过网络申请到了麦田计划彩虹口袋第九期项目,为我校40名学生提供了每生价值150元的美术画材;2018年9月,我也在“一公斤盒子”里申请到了“食遇未来”项目的食育盒子和健康盒子,为我校开展食品安全和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便利,同时自己也担任该项目的执行老师。
我的努力——做有积极影响的乡村教师
2018年三月份下旬,我和学校的老师们借着“两会”的东风,一起筹备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并邀请了临洮县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的老师们和临洮县中老年书画学会的艺术家们走进上营乡刘家下头小学为家长们、孩子们、以及刘家下头村的全体村民们带来了七节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讲座和现场书画展示,为家长教子观念的更新、教养子女能力的提高、良好家风的形成、和谐村风的传播,营造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良好社会氛围。此次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更得到了全体学生家长和全村村民的热烈欢迎。
2018年初,为了自己的专业提升,我加入了乡村青年教师社会公益支持计划的学习;为了更多的村小能够开足开齐课程,我积极在我县推广互加美丽乡村大课表;2018年8月,我也有幸参加了首届小狮子计划网络直播面试,并获得了“2018小狮子计划乡村教师优异奖”,这也让我从一名普通的乡村老师,变成了全国的网红老师。更值得我骄傲的是我被互+计划和兴全基金聘请担任“兴成长计划”A2甘肃临洮暑期班的网络助教。每天我要在课前及时了解当天讲师所讲课程的大致内容,并在微信群里及时发布课程预告;在每次课程直播时及时发布课后小打卡二维码或作业链接到讨论区和相关微信群里;要在每天课后带头写好小打卡作业,及时为学员们的小打卡点赞、留言,并截屏挑选出优秀小打卡写成打卡汇总的简书投稿到相应专题,也要及时整理出优秀学员名单;还要积极引导老师们写小打卡、写美篇和简书,鼓励学员积极互相点赞和评论,积极引导学员分享和投稿,使学员们互相鼓励,形成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树立自信,增进友谊,抱团成长,积极影响并带动更多人进群学习,一起前行;最后根据学员听课互动和课后分享情况,及时写出当晚课程的助教工作总结,突出课程亮点,查找助教团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沟通、整改;利用钉钉软件写“日工作总结、周工作总结和月工作工结”,按时上报和分享到相关课程钉钉群;自己要尽量多写与课程有关简书或美篇,积极分享,带动更多的学员养成写作分享和点评鼓励他人的好习惯,提高写作水平,彼此共同学习、一起成长;助教团队里的各个成员还要合理分工、团结合作、有奉献精神,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就这样整个暑假培训期间,我每天带领并管理着临洮地区近2000位老师参与学习,帮助更多的乡村教师提升自己,我也被评为了“兴成长计划优秀助教”。2018年秋季学期,我有幸担任了全国彩虹花晨读课程助教,我发现了全国更多的参与学校,鼓励更多的乡村老师,同时让更多的乡村孩子在优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受益。2018年9月,我又被互加计划和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聘请担任“第二届乡村青年教师社会公益支持计划”吉林省的课程助教,用社群化的力量助力全国更多的乡村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让他们变的更加优秀,变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因为有了青椒计划让我这颗渴望成长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我是青椒计划的受益者,不花一分钱、不用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的去“取经”,只要一根网线,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就能随时随地的聆听大师们的教诲,所以我愿意做一位带动者、分享者,带动全国的乡村老师们主动学习,积极成长。
我深深知道:只有乡村的老师们成长了,最终受益的就是我们的乡村娃娃们。我乐于做这样一名为大家保驾护航的助教老师,我更愿意努力为乡村教育的振兴倾注自己的心血、发挥自己的才慧、绽放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