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校服毁掉了中国人的青春

中国校服的丑似乎已经成为了一项中国特色,不论男女一律穿着肥大的“面口袋”运动服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已经成为一代人学生时代的集体记忆。

 

的确,和国外一水的西装、衬衫和短裙比起来,中国的运动校服丑出了特色。

 

然而从历史上的老照片来看,中国似乎从来不缺漂亮的校服。民国时期女学生掐着腰线的袄裙装,解放后的课本封面上也一般是穿着白衬衫、背带裤的少男少女。

 

2014年6月14日,南京某大学毕业生身穿民国风情服装在校园里留影 / 视觉中国

 

结果到了90年代,中小学生突然全都换成了肥大的运动服,并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为什么“面口袋”校服在90年代突然流行起来?是中国人的审美突然集体下线,还是另有原因?

 

为什么要穿运动校服

 

同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彻底的、决绝的”服饰革命,在阶级斗争的大环境中,服装脱离了本身特有的审美属性,被赋予了浓重的政治意味。穿苏式连衣裙是修正主义,旗袍是封建余孽,稍微带有花纹的服装被斥为是奇装异服。人们的服饰由简单变为简陋,服装厂只生产军便服、工人装,颜色也只有黑蓝灰。

 

改革开放以后,憋坏的中国人开始乱穿:礼服西装配喇叭裤、棉毛裤外面套丝袜……人们迫切地把接触到的一切式样新鲜的衣服穿在身上,疯狂地模仿电影里的夸张服饰。这种用力过猛的畸形审美至今依然影响着中国的衣着,从网店购买的英伦、韩式爆款,总能被中国人穿成酒吧小妹和发廊小哥。

 

作为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接班人,学生当然不能这么随意穿。70年代末,教育部就开始琢磨全国统一校服的事情。1979 年2 月,联合国家轻工业部,在北京展览馆东厅联合举办“大中小学生服装统一式样展览”,其中不乏收腰连衣裙、立领中山装等样式美观的校服。

 

1979年“大中小学生服装统一式样展览”中展示的学生服装

 

类似的学生制服开始在一些大城市里的学校里流行起来。比如,80年代初,哈尔滨市一些学校开始为学生制作统一制服——一款在当时电影中风靡一时的海军式制服,延续了之前20年的军用服装潮流。男孩子是天蓝色领子的白衬衫配短裤,女孩子是天蓝色背带裙子配白衬衫,衣服上还搭配了两道白色的横杠。

 

除了海军服以外,有的学校借鉴了少先队队服的样式:50年代,共青团参考苏联青少年的着装,将西式白衬衣定为少先队服,并要求队员下身穿着深色制服裤、及膝裙;有的学校校服模仿工厂制服的样式,有的学校则将过去的干部服、军服改良成学生的校服。

 

1958年版《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彩色插图,少先队孩子们穿着白衬衫,但是下装未作统一要求

 

当然,只有条件好的学校才有钱给学生发统一的校服,即使是配发了校服的学校,也很少规定学生必须每天穿去上学。1984年,南开大学附属中学曾有这样的记录:“10月15日,全校学生统一校服着装。”这说明校服只有在特定的日子(一般是节日或大型活动)才会“露露脸”。

 

所以当时的校服更接近“礼服”,有校服穿的学生很自豪,连节假日也要穿着校服。对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来说,不穿校服才是一种常态。

 

直到1993年,国家出台了第一份中小学生校服统一管理意见,其中提到校服应该是学生日常穿着的服装,需要与之前带有礼服性质的制服区别开来。同时这份文件也明确写了,考虑群众经济承受能力,不要扩大到农村去。

 

2013年9月29日,十七八名身着校服的学生正在贵阳一立交桥上进行体能测试 / 视觉中国

 

文件出台不久后,哈尔滨开始在小学试行统一面料、款式的蓝白色运动服为校服。1995年开始全面推广,当时还在电视台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校服演示,学生模特就是现在哈尔滨籍演员鲍蕾。节目播出后,学生、家长、教师等各界人士纷纷打电话投票。最后,在市长牵头召开专题会议上,最后藏蓝色运动夹克被确定为全市统一的校服样式。

 

90年代的运动夹克就是如今丑出天际的运动校服的原型,运动夹克的风靡和当时的运动英雄密不可分。1984年,中国派出了第一支运动员队伍参加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并斩获15枚金牌;1990年,北京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运动健儿穿着运动服在领奖台上的英姿,刻在了无数人的心里。

 

1984年洛杉矶,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奥运会冠军

 

所以,当1993年国家要求推广“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校服时,运动夹克当然是首选。

 

为什么运动校服这么丑

 

运动校服在中国的推广,远远不只靠运动员的宣传。

 

当时国家运动员的运动服都是大厂家量体裁衣,比如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穿红色梅花运动服为中国摘得首金,这也让梅花牌成为了中国最经典的运动服品牌。

 

许海峰身着“梅花”牌运动服登上领奖台

 

梅花运动服的魅力来自于它独特的“涤棉交织”结构:表面化纤染色鲜艳,不掉色不缩水,不易起皱;而里面的棉织物吸湿性强,柔顺度好。在当时,一套梅花运动服的价格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真正的“奢侈品”。

 

普通的学生校服显然无法实现这种奢侈。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才2337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仅有921元,多数家庭仅处于温饱的状态,因此,比起审美,家长更关心校服的价格。

 

2013年09月13日,浙江丽水,山里娃穿上爱心校服 / 视觉中国

 

好在中国人民在“山寨”方面一直颇有心得。60年代军装稀缺,人们自制“军便装”代替;而90年代穿不起定制运动服,面口袋校服作为“山寨”版运动服应运而生。

 

1985年之后,中国的化纤产能、产量基本按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产量的增加带来了价格的降低,曾经极为稀罕的各种化纤布料,尤其是涤纶,成为了最为便宜好用的衣料。

 

很多校服的面料厂家在生产时为了节省成本,把运动服常用的涤盖棉变成了标准的“涤盖涤”,里面根本没有棉的成分。这种纯化纤衣物极易产生静电,还容易起球。磨旧的面料起静电贴在学生身上,毫无版型可言,自然穿不出运动员的飒爽英姿。

 

涤纶相较棉布最大的特点就是弹性好,因此涤棉混织的大牌运动服多做成紧身款式:既不拖沓,也易于活动。

 

2013年2月17日,上海欧霞服装厂生产的校服被曝材料不合格,现已停工 / 视觉中国

 

然而我们穿的运动式校服却都做成了Oversize的款式,一套校服就能应付所有季节,塞上单衣可以春秋穿,塞上毛衣初冬也能应付。更重要的是,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大码能够降低衣服的更新换代频率,同时也降低了学校定制校服时的操作成本:只要按身高发校服即可

 

男生、女生只要穿上,一律松松垮垮,既无美感,更没有朝气,甚至会模糊青少年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尤其是对第二性征发育期的女孩儿来说,不能再通过服饰表现她们的女性气质, 非常影响女生的自信心;另外,过于宽大的校服不利于养成良好的走路姿势、坐姿,甚至会造成肥胖、含胸、驼背等等。

 

可家长并不这么认为。南京一所学校在2007年曾试图把校服换成韩式的西装短裙,遭到家长的一致反对,理由是会让孩子早恋、“不学好”,最后不了了之。相反,南京最好的两所中学南京外国语中学和南京师大附中,女生的校服一直都是到膝盖以上的西装短裙。

 

中国校服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颜色丑。我们校服的配色也有着90年代运动服流行色的影子:大面积鲜艳的中国红或士林蓝,加上一些白色的色块。

 

2008年某音乐节上,售卖的复古梅花运动衣 / 视觉中国

 

90年代对红蓝白的偏好很好理解,从国旗到红领巾,正红色一直作为民族荣誉感的代表,而蓝白配色作为海军军装的代表色,早在60年代就曾引领一代服饰潮流,男孩子们几乎人手一件“海魂衫”。

 

但90年代的运动服在海魂衫的基础上调高了色彩的饱和度。对比强烈、颜色鲜艳的运动服利于振奋运动员的精神,同时鲜明的颜色也便于在赛场上区分不同的比赛团队,提升队员的集体荣誉感。

 

校服延续了运动服的高饱和度颜色,从审美角度而言,这种大面积的高纯度色不仅显得面料廉价,对于亚洲人的黄皮肤更是灾难。很多校服还特别喜欢在胸口靠近脸的位置大面积运用亮白色,更把素面朝天的学生们衬得脸色蜡黄。

 

没人能经受校服颜色的考验

 

90年代运动服的美,加上了特定的时代滤镜。如今的中小学生再穿运动校服,就像中国队在奥运会上依然穿着“西红柿炒蛋”,是一种已经过时的审美。

 

要么丑要么贵,还不如不穿

 

随着80后家长的出现,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学校进行了“告别面口袋”的校服改革,学生们穿上了美观的制服类的校服。然而在更多地方,运动式校服依旧占据着中小学生校服的主流。

 

看起来一无是处的“面口袋”为何还没被淘汰?制服式校服的高价格是最重要的原因。

 

目前大多省份对校服的限价标准都在百元以下:江西规定一套校服的价格不能超过90元,只有学校获家长委员会许可自主采购时才可突破限价;湖南常德某县规定高中春秋装不能超过95元/套,初中不超过90元/套;山东临沂某区的高中生校服每套不能高于80元,初中生校服每套不能高于72元。这样的低价想买羊毛或棉质的西装制服是根本不可能的。

 

2013年9月12日,北京十一学校图书馆1层,在新款校服的校园“专卖店”里,学生可刷校园卡购买校服 / 视觉中国

 

以北京四中为例,2016年一套秋冬运动服的价格是154元,而如果学生要配齐包括毛背心、衬衫等在内的一套制服则需要500元。加上制服本身对于合身性的要求比较高,校服更新换代的频率不可避免地需要增加。不要说贫困家庭难以承担,即使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家长习惯了廉价校服,也不见得会为这份“额外的”支出买单。

 

国外校服的美貌往往也伴随着高价。英国伦敦西部的霍兰德·帕克学校的全套校服价格高达280镑;而同样有着悠久校服传统的日本,一个小学生的置装费折成人民币也要1000元~1333元。

 

2004年3月1日,身着燕尾服和笔挺领结的学校制服伊顿学院的学生们 / 视觉中国

 

要么贵,要么丑,有没有别的选择呢?一些国家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干脆不要穿。在美国,要求穿校服的大多是昂贵的私立学校,而公立学校的校服普及率不足20%;德国更是几乎从不要求学生穿校服去上课。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

 

校服的支持者声称穿校服可以改善学生的行为。然而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校服政策与学生的行为问题、出勤率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200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穿校服的初中、小学生的行为问题较少,但是高中生的不正当行为频率反而更高。而2010年在美国西南部的一个大型学区进行的研究则发现,被要求穿校服以后,中学生的停学率大幅上升。

 

校服能避免攀比也是个伪命题,除了校服,学生可以攀比的东西太多了:鞋子、书包、文具都体现着贫富差距。在日本,校服的新旧程度甚至都会成为家境不好的孩子被霸凌的理由——富人小孩可以在新学年买一身新校服,穷孩子却只能把旧校服洗干净再次穿上。

 

有趣的是,学校和老师似乎更盲目地坚信校服的正面作用。在美国的一项研究中,61%的校长认为引入校服后校园里的不当行为案例有所减少,但同时数据也显示,学生犯罪、暴力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变化。

 

2015年7月9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师生自己设计的校服 / 视觉中国

 

穿校服对学生真的有好处吗?这恐怕只是教育者们心中的虚假幻想。与其说是为了学生德育,不如说是方便管理。色彩鲜艳的校服和冲锋衣一样,非常方便老师在校园里第一时间识别出来,穿校服的学生和不穿校服的教师分裂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阵营,学生因为没穿校服被罚扫地,被禁止考试的事情时有发生。

 

仔细想想,中国学生恐怕是服装界最委屈的一批消费者了。毕竟,运动式校服即使再怎么便宜也是要花钱的,而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笔完全无效的支出——他们连体育课都被挤占了,还穿什么运动校服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浪潮工作室©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32339.htm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